颅咽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脑肿瘤,约占所有脑肿瘤的 1%,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一般认为,颅咽管瘤起源胚胎时期 rathke 囊残余细胞,最常见的部位是鞍上和鞍内区,而瘤体位于鞍下区且无鞍部或颅内累及的颅咽管瘤非常罕见,目前仅有 13 例报道。
Hussam Abou-Al-Shaar 医师等收治了一例纯鞍下区的釉质型颅咽管瘤,用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切除了该肿瘤,并将此病例发表在近期的 World Neurosurgery 杂志上。
病例介绍
患者男,22 岁,因头痛和视野障碍 3 月余于外院求诊。头颅 CT 和 MRI 提示一不均匀肿物累积蝶窦。经鼻活组织检查,培养提示链球菌咽峡炎,静脉给予青霉素和口服甲硝唑治疗 4 周。病理提示颅咽管瘤伴胆固醇肉芽肿,外院建议放疗。
该患者为求进一步诊疗来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颅底中心,神经科检查无异常,于该院行增强 CT 检查和 MRI 检查(图 1),提示鼻咽处有一不均匀稠密,呈分叶状的肿物,累及蝶窦,肿物向前累及鼻隔膜后部,向后破坏斜坡,但鞍底未受累及,无颅内侵犯。
图 1 术前高分辨率 CT 扫描(A,B)和 MRI(C,D)轴位(A)和矢状位(B)CT 扫描示鼻咽处有一不均匀稠密,呈分叶状的肿物累及蝶骨,其向前累及鼻隔膜后部,鞍底未受累及,无颅内侵犯。无对比剂(C)和注射对比剂后(D)MRI 的 T1 相上可见鼻咽处有一多房的扩张瘤体,向前累及鼻隔膜后部,向后累及斜坡腹侧面,向上累及蝶窦蝶骨,垂体未见侵犯
手术过程
患者麻醉后取仰卧位,用 Mayfield 三点头架固定头部,采用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联合使用神经导航系统。使用 1 升克林霉素灌洗鼻腔,并用碘伏消毒面部,于鼻腔放入浸有缓解充血剂(2 ml 肾上腺素,5 ml20% 的利多卡因及 4 ml 盐水)的纱布。
内镜置入右侧鼻孔后,轻轻分离并切除右侧中鼻甲,接着使内镜进一步向前,打开筛骨后部,并分离蝶窦前壁的粘膜,行广泛的双侧蝶骨切除(图 2A)。
由于肿瘤向两侧侵犯,采用经翼突入路暴露肿瘤两侧,先行瘤体大部切除,可见鞍底骨质未受累及。对于残余的瘤体软组织部分逐步清除,直至观察到正常组织;对于附着在颅底的瘤体异常骨成分,采用钻头缓慢清除,直至观察到正常骨组织。
最后,肿瘤被完全切除(图 2B),且未观察到脑脊液漏,并于暴露的骨质上覆盖上一层薄的人造组织材料。
图 2 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术野 肿瘤切除前(A)可见较大的钙化颅底肿瘤(星号),肿瘤完全切除后(B)可见鞍底未受累及。CR,斜坡凹陷; S,鼻隔膜; SF,鞍底;ST,上鼻甲; V,翼管神经血管束
术后高分辨率 CT 和 MRI 提示肿瘤组织被完全清除(图 3 A、B),患者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于术后第 3 天出院。
图 3 术后和随访影像学检查 术后轴位(A)和矢状位(B)CT 扫描示肿瘤被完全切除,且鞍底保持完整。 术后 12 个月随访,无对比剂(C)和注射对比剂后(D)MRI 的 T1 相上未见肿瘤复发。
病理提示釉质型颅咽管瘤(图 4)。
图 4 病理结果(A)样本中可见釉质上皮细胞巢,伴有角蛋白聚集。(B)角蛋白聚集(箭头)也可与骨成分同时出现,B 中的小图为免疫组化,可见细胞核与细胞质均被β连环蛋白染色,进一步提示釉质型颅咽管瘤
最近一次随访时间是患者术后 12 月,患者头痛已缓解,复查 MRI 示肿瘤未复发(图 3 C,D)。
学习要点总结
纯鞍下型不累计颅内的颅咽管瘤相当少见,过去仅有 13 例报道。颅咽管瘤的病理分类主要分为 2 种:釉质型和乳突型,纯鞍下型颅咽管瘤以釉质型多见。
纯鞍下型颅咽管瘤需要和常见的颅底肿瘤进行鉴别,如斜坡部脊索瘤和软骨肉瘤,纤维异常增生等。影像学检查是主要的鉴别手段。
目前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完全切除。一方面,当颅咽管瘤累及下丘脑,漏斗部,周围血管和视神经时,全切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不同于鞍上颅咽管瘤,纯鞍下颅咽管瘤由于不累及这些关键结构,全切较为容易。
手术方式可选择开颅手术或内窥镜辅助经鼻入路,在本例患者中,术者选择了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此法可提供清晰的术野,使得手术能逐步清除残余组织,为全切肿瘤提供保障。
本例患者肿瘤被完全切除,故术后无需辅助治疗,当肿瘤不能被完全切除时,应考虑在术后辅助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