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囊性癌(ACC)约占恶性唾液腺肿瘤的 22%,因具有侵袭性强、易转移等特性,其预后往往不良。据报道,其 5 年生存率约 62%-75%,而 20 年生存率仅 13%。
ACC 最常见的转移位置为肺和骨骼,颅内转移者不多见(4%~22%),而位于胼胝体压部、影像表现与蝴蝶状胼胝体胶质瘤(GBM)极为相似的转移性 ACC 至今尚未有报道,Sarah T. Garber 等的这则病例报道尚属首例,文章发表在 Neurosurgery 上,一起来见识下吧。
病例介绍
患者于 2011 年(当时为 38 岁)发现左侧腮腺肿物,呈逐渐增大趋势。细针穿刺活检检查提示为 ACC。遂进一步行左侧腮腺全切术+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为 ACC,中度分化、神经广泛浸润,但未见血管淋巴浸润。4 个腮腺内淋巴结检查均为阴性,但切缘阳性(T2N0Mx)。
考虑到 ACC 易往肺部、骨骼转移,故予进一步检查。行胸部 CT 检查,结果发现多发转移性肺结节;进一步往下扫描,可见腰椎、髂骨也存在转移灶。颅脑 MRI 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术后采用放射治疗(66 Gy 分为三十份进行),然后予埃罗替尼治疗。然而症状并未减轻,其肺部和腺体病变有恶化趋势。
距首次发现该病约 5 年后,患者加入了一项关于派姆单库临床试验。应试验所需,行头颈部 CT 检查,结果发现胼胝体压部病变。遂进一步行颅脑 MRI,结果发现:肿物大小约 3×4×6 cm,中间坏死、强化明显,位于胼胝体压部和体部后方,且合并侧脑室颞角扩大(图 1A)。MRI 还显示病变处肿物向下压迫大脑内静脉,与松果体相分割开(图 1B、C)。而轴位片上病变形态表现为蝴蝶状(图 1A)。
图 1 A:T1 加权增强 MRI 显示一 3×4×6 cm 的蝴蝶状肿物,位于胼胝体体部后方和压部,且合并侧脑室颞角扩大,提示肿瘤压迫致使脑脊液引流受阻;B:矢状位增强 MRI 显示大脑内静脉受压下移,由此证实肿瘤起源于胼胝体压部,而非松果体转移灶;C:冠状位增强 MRI 清晰地显示松果体与肿物是相分离开的
弥散相 MRI 显示病灶的边缘清晰,其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与符合 ACC 的细胞特性(图 2,左侧)。
图 2 左侧弥散加权 MRI 显示病灶的边缘清晰;右侧 T2 加权 MRI 显示病灶囊性部分充满液体,符合转移性 ACC
神经系统查体:患者存在认知力障碍,主要包括近期记忆力差以及计算困难。余查体未见明显不适。
此外,除了发现存在上述颅内转移灶,胸部、腰椎、左肾等均发现转移病灶。
综合考虑患者病情,最终予实施左顶开颅肿瘤切除术,并在立体定向导航、术中超声等辅助下进行。术中探查见病变界限清晰,坏死灶呈多腔性,腔内病变组织呈黄色,且柔软、易碎。病变延伸至中脑顶盖。由于肿物有一部分位于大脑对侧,术中无法显露,故残留少许,但最终切除程度依然比较理想(图 3)。
图 3 术后 T1 加权增强 MRI 显示肿瘤部分切除(左侧),脑室系统梗阻减轻(右侧)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提示为转移性 ACC 或腺样 GBM 均有可能,术后最终病理证实为转移性 ACC(图 4)。
图 4 A:10×放大倍率,显示原发性腮腺肿瘤,源自 2011 年的腮腺切除术;B、C:转移瘤灶与正常脑实质的界限,5×(B)和 20×(C)放大倍率,可见其形态与原发性唾液腺肿瘤相似;D:10×放大倍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抗 C-kit 抗体阳性,提示双相性 ACC 的上皮成分;E:10×放大倍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抗 p63 抗体阳性,提示双相性 ACC 的肌上皮成分;F:10×放大倍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抗 Myb 抗体阳性,此为 ACC 特征性标志物
患者手术比较顺利,术后未见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2 周,予行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总剂量 24 Gy,分割为 3 份,靶区为术腔及残留肿瘤。
采用上述方案治疗约 3 个月后随访(此时派姆单抗化疗已完成 3 个周期),患者未诉任何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颅脑 MRI 提示术后残留肿瘤组织近乎完全消失。
图 5 术后 4 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3.5 月后,T1 加权轴位增强 MRI 显示术后残留肿瘤组织近乎完全消失
学习总结
本病例提醒医生,对于具有腺体组织特征、蝴蝶状外形生长的胼胝体压部肿瘤,尤其是该患者既往有腮腺 ACC 病史者,除了高度怀疑蝴蝶状胼胝体 GBM,还一定要考虑到颅内转移性 ACC 的可能。除此之外,其他鉴别诊断还有:淋巴瘤、感染(如弓形虫感染)、脱髓鞘病变、其他转移瘤等。
作者指出,由于转移性 ACC 很罕见,文献上缺乏相关治疗经验;我们只要认真学习每一例病例报道,认真诊治自己遇到的每一例转移性 ACC 病例,日积月累,定能探查出该病更佳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