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沟入路还是脑回入路 咋选?

2014-12-25 14:35 来源:丁香园 作者:yangzhwang
字体大小
- | +

传统手术都是经脑回入路,以避免损伤脑沟内的血管。仅有很少关于经脑沟的手术入路。Yasargil曾经提议经脑沟入路能尽可能小的损伤脑皮质。脑表面主要脑沟与其最近的脑室部位呈放射状的空间位置,以往尚未关于脑沟脑回地形数字方面的研究,近期Raghuram  S教授通过测量15具尸体大脑脑沟脑回不同点至脑室的距离,研究不同部位经脑沟脑回的优劣势,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了British Journal of Neurosurgery杂志上。

试验是在15具尸体的大脑半球不同部位,测量主要脑沟脑回至脑室的平均距离,平均距离差和距离增益百分比,包括颞极至脑室颞角的距离。

额叶测量点:

额上回和额上沟 :I  额极后7cm处(前点);II 额极后12cm处(中点);III额上回与中央前沟的交点(后点)。

额中回和额下沟:I  额极后5cm处(前点);II 额极后8cm处(中点);III额中回与中央前沟的交点或额下沟与中央前沟的交点(后点)。前点测量到脑室额角的距离,中点和后点测量到脑室体部的距离。

颞叶测量点:I  前点:颞极后3cm处;II 后点:颞极后6cm处。


图1 A 额叶前、中、后点;B 脑沟脑回至脑室距离的测量


图2 不同部位经脑沟脑回入路距离增益的比较

距离增益百分比的计算公式为:距离增益百分比=(脑回至脑室的距离-脑沟至脑室的距离)/脑回至脑室的距离×100%;这个计算结果代表了脑沟至脑室的接近程度。研究发现,颞极至颞角的平均距离为2.37cm;同时经额上沟、颞下沟入路和经额中回、颞下回入路是到达脑室最近的部位。

由于这项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固定的尸体,因此在代表活体手术中的数据时缺少可信度;实际中还需要考虑到经脑沟入路引起的出血和脑卒中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回顾经脑沟脑回手术入路的文献发现,这项研究得到了一定的证据支持。

曾有一篇关于经脑沟手术入路的报道,提到额上沟入路与脑室额角的关系基本是固定的并呈直线关系。另一篇报道提到,在冠状面上,额上沟与中央前沟的交点与丘脑的上表面关系密切,因此常被用来定向。

脑沟也是显微手术的基本标志。Harkey等在尸体上测量额上沟、颞上沟及中央后沟至脑室的距离,并报道了一系列关于脑沟的数据,但标准的经脑沟入路是很难确定的。来自Yasargil的很多文献提倡,打开肿瘤周围的几个脑沟引流脑脊液,可以为手术操作提供更好的视野;同时凝结脑沟内的小静脉血管而保留深部的大血管。

Morita等提到经脑沟入路可以达到柱状回缩。经脑回入路都有它们的适应症,这些到达脑室肿瘤的入路已经被D ’ Angelo 等详细的报道过了。同时另外一些报道也提到,这种入路可以提供更灵活的操作空间。额中回入路切除脑室额角和体部病变是较额上回更合适的部位。也有关于经颞中回入路的报道;这项研究中发现,颞下回是比颞中回更近的入路。

从组织学角度来看,脑回的皮层比脑沟要厚,这是因为脑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体和突触连接。然而经脑沟入路使U型纤维损伤,但很少有垂直投射纤维受影响。因此所有手术入路的选择还要考虑病变的部位、解剖功能区及肿瘤的生长方向和白质纤维束的走行。

这些纤维束主要是上纵束和额枕束(额叶入路),U型纤维(所有入路),额下回和额下沟后点入路中的内部弓状束纤维,上纵束(尤其是在颞极后6cm处),下纵束(颞下回和颞下沟入路)及视放射。手术入路应尽可能保持最小的回缩和避免皮层功能区。

因此,选择手术入路时,在考虑距离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神经立体定向、病变部位、功能解剖及优势半球因素的影响。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严贵忠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