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经鼻内镜手术通过实现对复杂和深部中线区域的微创手术,彻底改变了鼻窦和颅底疾病的治疗。这一入路也已经成为许多经典开颅方法的替代方案。用于内镜鼻内识别附近相关神经和血管结构(例如颈内动脉,ICA)的可靠手术标志在经鼻内镜手术入路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为止,解剖标志和颈内动脉之间的关系一直在「静态」的角度被研究和提出,尚没有考虑手术视野的视角的重要性。
颈内动脉是经鼻内镜里研究最多的方向之一。 事实上,其破裂可以被认为是内镜下颅底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率从<1%~9% 不等。 颈内动脉的损伤可能导致死亡(死亡率为 10%)或通过缺血性损伤(低灌注、血栓形成或栓塞),假性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瘘引起急性和晚期神经系统发病。此外,在经鼻内镜下的狭窄手术区域中的这种大规模动脉出血的管理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通常需要紧急血管造影术和神经放射学干预,例如支架置入术,线圈栓塞术或球囊闭塞术等。
最近来自意大利 Brescia 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 Davide Mattavelli 教授团队对 20 例连续的鼻窦和颅底基础的锥束 CT(CBCT)患者的影响学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年龄小于 18 岁或有鼻窦和颅底疾病的患者被排除),试图对颈内动脉在咽部,岩骨,和斜坡旁部分的几何角度进行定义,以及探讨不同手术入路的角度对解剖标志的感知的影响。 此外,也对鱼眼效应对内镜下操作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将其发表在 World Neurosurgery 上。
Davide Mattavelli 教授团队为更加详细的说明,还对两个新鲜冷冻的尸头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进行动脉注射红色染色的硅和具有 1 mm 厚度的 CT 扫描,用于神经导航获取。多平面重建被用于以下测量:
1. 岩颈角(PCA, Petrous carotid angle),定义为通过茎乳孔的冠状平面和通过颈内动脉的前部和后部的平面之间的内侧角(图 1);
图 1 岩颈角(PCA)和夹角(AIs)的定义。 PCA 是茎乳孔(白线)的冠状面轴线与颈动脉岩骨段轴线(虚线白线)的内侧角。 AI 是在颈动脉岩骨段轴线和手术入路轴线之间的夹角:(A)黄色的同侧上颌窦入路,(B)绿色侧的同侧鼻道入路,(C)浅蓝色的对侧经鼻入路
2. 手术入路与岩骨段颈内动脉的夹角,定义为通过颈动脉岩骨段纵轴线与手术入路轴线之间的夹角。对于 3 个不同的入路获得这种测量,如下:
对侧经鼻入路:通过颈内动脉前膝部和对侧鼻孔的轴线(contra-AI);
同侧鼻道入路:通过颈内动脉前膝部和同侧鼻孔的轴线(ipsi-AI);
同侧上颌窦入路(经 Sturmann-Canfield 手术打开上颌窦):通过颈内动脉前膝部和同侧眶下孔内侧缘的轴线(TM-ipsi-AI)。
最后,计算各夹角 AI(TM-ipsi-AI 与 ipsi-AI; TM-ipsi-AI 与 contra-AI; ipsi-AI 与 contra-AI)之间的差异。另外,鱼眼效应的评估进行了量化证实如图 2 所示。
图 2 鱼眼效应的量化。 在每个帧中,距离单位设置在 7.3 和 7.7 之间(中线单位)和 9.5 和 9.9(外围单位)之间。(A)与标准相机在 5 厘米的距离的图片。(B)与 2 维内镜在 5 厘米的距离的图片。(C)与 2 维内镜在 3 厘米的距离的图片
使用标准照相机和 2 维内镜(直径 4 mm,0°内镜,Karl Störz,德国)拍摄标准公尺的图片。标尺距离设定为 5 厘米和 3 厘米的模拟内镜下的操作距离,记录来自每个距离的帧。在每一帧中,使用 Photoshop CS6 计算包括在图片的中线和周边的距离单元中的像素的数量。周边距离单元中的像素与中线像素之间的比率称为「失真比」(图 2)。该参数简单地表示从中心向周边移动的距离的压缩,这是由于鱼眼效应在实际内镜应用的影响。
研究结果:患者均为成年人(平均年龄 46.8 岁,22~64岁),并且性别均等分布(10 名男性和 10 名女性)。平均 PCA 值为 31°,(范围 21°~41°)。 PCA 的个体内差异(同一患者中两侧的 PCA 之间的差异)为 3°(范围为 0°~9°)。 在不同的角度中,TM-ipsi-AI 一直显示为最高值,并且 ipsi-AI 具有比 contra-AI 更高的值。 这些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单向方差分析和 Tukey 事后检验)。
PCA 和 AIs 之间的关系在图 3 中概述。
图 3 岩颈角(PCA)与夹角(AIs)之间的相关图。水平轴上为 PCA 值; 垂直轴上为 3 个手术入路的夹角(A)和它们的差异(B)。 黑线表示每组中的值的趋势。(A)PCA 和 AI 之间的反比关系(对于每个 AI,P <0.0001):每个 AI 的值减小(黑线向下),而 PCA 增加。(B)PCA 与 AI 的差异之间没有相关性(ipsi-AI 与 contra-AI:P = 0.858; TM-ipsi-AI 与 contra-AI:P = 0.771; TM-ipsi-AI 与 ipsi-AI :P = 0.640)。 黑线是水平的:当 PCA 增加时,AI 的差异是不变的
正如预期的,PCA 的值显着影响每个 AI 的值(P <0.0001)。而且,发现呈现反比关系:较高的 PCA 与较低的 AI 有关(图 3A)。另外,PCA 不影响不同走廊间 AI 的差异(P = ns)。因此,无论 PCA 的价值如何,上颌窦侧入路(Sturmann-Canfield)确保了 AI 的最高值(图 3B)。
在图 4 中,显示出了不同手术入路(即,内窥镜的不同 AI)对翼管神经和颈内动脉的内窥镜可视化的影响。翼管神经、翼突内侧板被认为为颈内动脉前膝部的表面标志。此外,内窥镜剪刀相对于咽旁颈动脉节段的不同 AI 可以在视觉上被欣赏并且被导航系统确认。在 3 种情景(标准照相机,5 cm [参见图 2A],2D 内镜,5 cm [参见图 2B],2D 内镜,3 cm [见图 2C])中进行鱼眼效应的量化]),畸变比分别为 0.99(几乎无),0.84 和 0.63(最大记录畸变)。
图 4 在上半图中,示例所采用的手术入路(左侧,对侧鼻孔; 中间,同侧鼻孔; 右侧,同侧上颌窦)的颈内动脉(ICA,特别是岩骨段)的不同内镜下表现。 翼管神经下方的镊子在破裂孔的水平,因此在颈内动脉后膝和咽旁颈内动脉的内侧的位置。 在下半图中,神经导航下显示的对应的图像。 镊子(黄线)的轨迹在对侧鼻孔入路中朝向咽旁颈内动脉行进。 相反,同侧上颌窦入路和鼻道入路中,它分别导致在镊子走向稍微内侧或更远侧的区域。 AG,前膝; PG,后膝;pphICA:咽旁颈内动脉; VN,翼管神经
最后,Davide Mattavelli 教授认为,本次研究分析了经鼻内镜下岩颈角的多变性以及重要性,以及所采用的手术入路与岩颈角的影响。提供解剖标志最佳角度的可视化使得更加安全地使用内镜,从而降低术中颈内动脉发生破裂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