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张量成像有助于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

2016-12-13 17:45 来源:丁香园 作者:严贵忠
字体大小
- | +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疾病,尽管这两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截然不同,但后期发生的缺血性损伤等一系列变化又有着共同的表现。

由于这两种疾病都有着较高的死亡率,有必要通过一种客观的指标对这两种疾病的发展过程进行预测,尽早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应用,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 已经发现常规 MR 扫描相比 CT 而言,对发现这些患者的脑结构损害更加敏感;

  • 而特殊的序列,如 DTI 能够显示更加清楚的弥散性及白质的完整性,对揭示疾病的发展过程及预测预后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近期,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医院神经外科 Sener 博士和放射科的 Hecke 博士等人,在 TBI 和 aSAH 患者中应用 DTI 有了新的发现,对预测后期死亡有重要的意义,结果发表在了 Neurosurgery 杂志上。

已经研究发现,TBI 患者中的 DTI 显示白质纤维减少,可能与神经纤维失联有关,与患者预后不良紧密相关;而 DTI 在 aSAH 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尚不清楚,目前主要的研究热点在利用影像学技术发现迟发型脑缺血方面。

本文的目的在于定量分析 TBI 和 aSAH 患者住院后 12 天的 DTI 参数,与随访 6 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状态及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最终揭示了这两种疾病在发病后有着共同的神经结构的改变。

研究中纳入了 22 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创伤性脑损伤 12 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10 例;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4 岁,TBI 组的平均年龄为 53 岁,aSAH 组为 56 岁;TBI 组男女比例为 5:1,aSAH 组为 2:3。

TBI 患者中大多数为重型颅脑损伤(10 例为重型,2 例为中型);aSAH 患者的 Hunt-Hess 分级绝大多数较高(9 例在 3 分及以上);所有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内住院时间平均为 25 天,总平均住院时间为 52 天。

随访 6 个月时的死亡率为 36.4%(TBI 为 33.3%,aSAH 为 40%);预后不良患者占 63.6%(aSAH 为 70%,TBI 为 58.3%)。

TBI 患者在住院大约 12 天时的 MR 表现主要如下:所有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硬膜下血肿,11 例患者可见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患者都有挫伤性出血,并且与入院时 CT 相比均有增大;9 例患者可见脑室内出血或脑室内含铁血黄色沉积;9 例同时存在弥漫性轴索损伤;1 例患者尽管用脑室外引流进行治疗,还是发生了脑积水;8 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中线偏移。

而在 aSAH 患者中,9 例患者在 12 天时仍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2 例患者术后存在少量的硬膜外血肿或积液;6 例患者存在少量的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其中 1 例患者接受过开颅动脉瘤夹闭术;5 例患者还观察到了脑组织内出血的表现;9 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室内出血;3 例患者存在脑积水;另外在这组 4 例患者中也可观察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存在。

与 DWI 和 ADC 中发现的一样,19 例患者在 DTI 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弥散受限。

随访 6 个月时非存活者和存活者,在 12 天时 DTI 的各向异性分数(FA)(0.40:0.42)、总纤维束数目(7547:10673)、纤维束平均长度(42 mm:50 mm)明显不同。但是两组患者中平均弥散系数无明显的差异。

图片1.png
图 1 TBI 和 aSAH 患者三维纤维束重建,这两种疾病的非存活组和存活组在 FA、纤维数目、纤维长度之间不同。FA,各向异性分数;TBI,创伤性颅脑损伤;aSAH,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BI 和 aSAH 在 6 个月时,非存活组和存活组患者中也有相同的结果;但是,TBI 组无论是非存活组还是存活组,在 6 个月时,FA 和总纤维数目明显高于 aSAH 患者。

而在 6 个月时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之间比较,12 天时的 FA、纤维数目、纤维长度及弥散系数之间无明显的差异,但是可以观察到纤维长度变短与预后不良有相关的趋势。

作者主要观点

研究发现 TBI 和 aSAH 患者在入院后 12 天时的 DTI 表现、在 6 个月后非存活组和存活组患者之间在 FA、总纤维数目、纤维长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这种显微结构的改变与预后是存在相关性的(无论是何种病理机制引起的损伤)。

DTI 在 aSAH 中的发现与 TBI 中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 aSAH 后也存在轴索损伤的情况。

DTI 在两种不同发病机制的疾病中的表现提示,亚急性期 DTI 的表现是后期死亡的一个预测指标。但是在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可能与预后良好组内的患者过少有关,还需大量的临床研究进行证实。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程培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