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鞍扩大是垂体大腺瘤最典型的影像学特征,这可能是肿瘤缓慢生长过程中,骨质重塑的结果;但是目前尚无关于垂体大腺瘤对外侧颅底结构的影响,如内侧和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的改变。
近期,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神经外科 Kikuchi 博士等,在 World Neurosurgery 杂志上,用 3D-CT 研究了垂体大腺瘤对外侧颅底结构的影响。
知识点插入
内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经鼻内镜入路中需要关注的重要解剖标志,对评估鞍旁及鞍上区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内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内包含有外侧结节隐窝,是鞍结节外侧缘骨质塌陷形成的。
3D-CT 可以为经鼻内镜入路提供直接的手术解剖信息,使手术者具有明确的空间感,相比二维 CT 而言,3D-CT 可以有效的显示颈内动脉结节,视神经管及其他的骨性结构,并且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也可显示,因此内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会更加容易的辨认。
研究中纳入了 20 例垂体大腺瘤患者,同时纳入 20 例颅内非颈内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术前用 3D-CT 评估视神经管、颈内动脉结节,以及内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外侧结节隐窝、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主要方法为:
(1)测量双侧外侧结节隐窝的间距及中线距外侧结节隐窝的距离;
(2)记录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最大间距及垂体瘤的最大直径、肿瘤的体积、Knosp 评分。
结果显示,垂体瘤患者的双侧外侧结节隐窝间距及中线至外侧结节隐窝的距离,较对照组明显增宽。
对照组患者中观察到了 37 侧内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而垂体瘤患者组观察到了 39 侧;
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在对照组观察到了 21 侧,而垂体瘤患者组也观察到了 21 侧。
多因素分析发现:
肿瘤的体积是影响双侧外侧结节隐窝间距的因素,肿瘤体积大于 5 cm3 时,间距明显增宽;
另外,男性患者双侧外侧结节隐窝平均间距 16.9 mm,明显大于女性(平均为 14.6 mm);
并且双侧外侧结节隐窝间距与双侧颈内动脉的距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图 1 垂体瘤患者术前 3D-CT 影像学表现及对应的内镜下观。3D 影像(A)和内镜(B)显示蝶隔与鞍隔中线紧邻,双侧外侧结节隐窝的间距为 15.9 mm(a),中线距右侧外侧结节隐窝的间距为 9.6 mm(b),中线距左侧外侧结节隐窝的间距为 6.3 mm;3D 影像学表现(C)和内镜下观(D)蝶隔未与鞍隔紧邻,双侧外侧结节隐窝间距为 13.1 mm,中线距右侧外侧结节隐窝间距为 7.4 mm,中线距左侧外侧结节隐窝间距为 5.7 mm;右侧蝶隔与右侧视神经管紧邻,干扰了右侧外侧结节隐窝和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在 3D 影像学(E)上的观察,对应的内镜下观(F),也是同样的表现;*表示视神经管;▲表示外侧结节隐窝;■表示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泪滴状蓝色线表示内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
最后,研究者指出,垂体大腺瘤使双侧内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的间距增宽,同时双侧颈内动脉的距离也受到影响,尤其是当肿瘤体积超过 5 cm3 时,而这些改变在 3D-CT 上可以清楚的显示。
虽说是病理表现,但也不是没有优点,因为这些扩大的颅底结构也为经鼻内镜入路提供更大范围的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