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要点:易混淆的垂体大腺瘤与鞍内脑膜瘤

2016-08-16 21:4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潘渊博
字体大小
- | +

鞍区及鞍旁区域的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 5%~10%,它们起源于该区域的硬脑膜,包括鞍结节、蝶骨平台、蝶骨嵴、视神经、鞍隔和蝶鞍。鞍内脑膜瘤临床上相当罕见,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上与垂体大腺瘤不易鉴别。

大多数鞍内脑膜瘤由鞍隔底面发展而来,至今,起源于鞍底硬脑膜的鞍内脑膜瘤仅 4 例报道。近期,来自韩国蔚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 Minseo Bang 医师等,在 World Neurosurgery 杂志上,报道了一例起源于鞍底硬脑膜的鞍内脑膜瘤。

病例展现

患者男,68 岁,诉左耳听力进行性下降。

行内耳道 MRI 检查,在后颅窝未见异常,但可见一垂体肿物。CT 平扫示肿块密度与脑皮质密度相近,未见出血或钙化。

进一步行鞍区 MRI 检查,提示一鞍内实体肿块,大小 2.2×1.8×2.3 cm3,突破鞍隔至鞍上区,TI 和 T2 加权上肿块实质信号均与灰质信号相近。受压移位的垂体柄紧邻视交叉膈面,并压迫使视神经上抬(图 1)。增强 MR 扫描示肿块呈均质显著强化,且 MR 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早期快速升高,中后期缓慢下降(图 1)。

图片1.png
图 1 冠状位 T2(A),T1(B)相示一大小为 2.2×1.8×2.3 cm3 的鞍内占位,并突入鞍上区,肿块信号与灰质相近,受压移位的垂体柄(箭头)紧邻视交叉膈面(弯曲箭头);增强 MR 扫描的矢状位 T1 相(C)示肿块均质强化;MR 动态增强扫描图像(D)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E)显示肿块为快速增强,随后缓慢消退

查体示双眼颞侧上象限视野缺损。激素水平检查示血清皮质醇,生长激素,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等下降,催乳素水平正常。

综合上述信息,初步诊断为无功能性垂体大腺瘤。

术中所见及病理

手术经蝶骨入路至鞍区,术中可见正常垂体,垂体下方可见一浅灰色实性肿块。

切除肿块后送病理,病理诊断为过渡型脑膜瘤(同时含有上皮型脑膜瘤和纤维性脑膜瘤的病理特点)(图 2)。

图片2.png
图 2 标本 HE 染色示过渡型脑膜瘤,可见椭圆形及细长形肿瘤细胞,细胞边界不清,胶质纤维较少

学习要点

鞍内脑膜瘤临床上较罕见,和垂体大腺瘤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包括头痛,视野缺损,激素水平异常等。本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主诉听力下降,在查体和激素水平检测后,也发现了视野缺失及激素水平改变。

影像学上,脑膜瘤通常存在脑膜尾征及肿瘤边缘光滑圆钝等特征,但这些特征在鞍内脑膜瘤中不一定存在。90% 以上的鞍区脑膜瘤为明显均质强化,而垂体腺瘤通常强化程度较脑膜瘤稍低,且腺瘤内强化较不均匀。

另外,根据脑膜瘤的病理亚型不同,所呈现的 MR 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也不一样。

在上皮型脑膜瘤常表现为早期快速上升至峰值,中后期缓慢下降;纤维型脑膜瘤常表现为缓慢上升,无峰值;过渡型脑膜瘤主要根据上皮和纤维成份比例而表现出不同的曲线;而垂体大腺瘤也可因血供丰富在早期出现明显强化

Bang 医师等认为,尽管两种肿瘤在 MR 强化上的部分不同点可帮助鉴别诊断,但由于鞍内脑膜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故鞍内肿物的鉴别诊断仍是一个难题。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程培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