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技巧:辨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瘘口还可用这个方法

2016-05-19 17:58 来源:丁香园 作者:陈成伟
字体大小
- | +

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治疗中,由于 Willis 环循环血流过快,使得海绵窦过早显影,因此仅凭颈内动脉的造影结果,我们难以确认瘘口的位置,难以进行下一步治疗。

近期发表在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的一项研究中,来自日本近畿大学医学院的 Kiyoshi Tsuji 教授报道了一种可以确认 CCF 瘘口的新方法。

患者是一个 71 岁的老年女性,因复视、耳鸣入院,行 DSA 检查后诊断为左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图 1)。



图 1 A:术前左侧颈内动脉 DSA 造影正位图,可见左侧颈内动脉血流没有顺行流向颅内,已分流至海绵窦;B:右侧椎动脉造影正位图;C:左侧后循环依靠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代偿进行代偿

术中为了确认瘘口的位置,治疗团队尝试了左侧椎动脉造影联合左侧颈动脉按压;球囊指引管缓慢注射造影剂;左颈内动脉闭塞等方式,然而由于通过 Willis 环血流分流量过快,海绵窦显影过快,因此无法找到瘘口的确切位置(图 2)。

随后,该治疗团队采用了椎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同时通过球囊指引管外接一个 30 mL 注射器向外抽吸含有造影剂的血液,抽吸的血液通过左侧股静脉鞘管回输至患者体内。这个方法能够减少海绵窦的早期显影,该治疗团队还通过该方法发现了该患者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存在一个动脉瘤(图 2)。


图 2 A:左侧颈总动脉按压闭塞后进行左侧椎动脉造影(侧位);B:随后行三维重建,由于分流过快,静脉窦过早显影,因此无法辨别瘘口;C:左侧椎动脉造影同时通过左颈内动脉球囊指引管手动抽吸血液,达到临时闭塞左侧颈内动脉的作用;D:三维重建结果显示海绵窦造影显影减少,可以清楚地看到海绵窦段存在一动脉瘤(白箭头);BA:基底动脉;ICA:左颈内动脉;IPS:左岩下窦;P1:大脑后动脉 P1 段;P-com:左侧后交通动脉

瘘口位置确认后,选择 4×15 mm 的 HyperGlide 球囊辅助并使用弹簧圈进行栓塞,然后栓塞过程中,微导管从动脉瘤体中脱出,无法形成致密栓塞。

这时,该治疗团队选择了经静脉的方式,使用弹簧圈对海绵窦进行栓塞,直至颈内动脉造影提示海绵窦不显影。栓塞后可见左颈内动脉的血流顺行流向颅内(图 3)。

4.png
图 3 A:术后造影,A、B:左侧颈内动脉造影正侧位图提示瘘口已封堵,分流消失,左侧颈内动脉血流顺行流向颅内

总结

传统确认 CCF 瘘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椎动脉造影同时按压患侧颈总动脉;

2. 从球囊指引管缓慢注射造影剂,临时阻断颈内动脉;

3. 球囊临时阻断颈内动脉并使用微导管进行造影。

在大多数情况下,以上 3 种方法都行之有效,然而,少数病人由于 Willis 环的分流速度过快,使得海绵窦过早显影,我们难以使用上述方法定位瘘口的确切位置。

而本文介绍的方法,即通过患侧椎动脉造影同时左颈内动脉球囊指引管手动抽吸血液,达到临时闭塞左侧颈内动脉的作用,可避免 Willis 环血流过快造成海绵窦过早显影,从而辨认瘘口位置。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程培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