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大概在 3%,并且得益于医学影像学在发现动脉瘤方面的进步,这一数字可能还会继续上涨。虽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在不断完善,但是管理原则依然很大一部分是根据动脉瘤的大小,而忽视了动脉瘤的定位和形态学因素。
为了探究形态学因素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布莱根女子医院神经外科 Rose Du 教授等通过测量瘤外、瘤内、动脉瘤及其周围血管的形态学参数对此进行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5 年 9 月的 Neurosurgery 杂志。
该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共纳入了 227 例动脉瘤患者,其中 218 例进行了术前 CTA 检查,97 例为未破裂患者,130 例为有先前破裂史的患者。
对未破裂与破裂动脉瘤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患病、吸烟比例,多发动脉瘤比例,家族中有动脉瘤比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的比例以及不同类型动脉瘤的比例进行统计。结果仅在多发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史比例上,未破裂组的比例高于破裂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软件分析术前 CTA 结果,研究者建立了动脉瘤和周围血管结构的 3D 模型,并确定动脉瘤瘤体外和体内的各种形态学参数。
图 1. 动脉瘤瘤体外各种参数:Pa、D1a、D2a 分别是距离动脉瘤瘤颈最近的血管直径,由于血管直径在不同部位变化较大,必须在各自位置上进行标准化。载瘤动脉的动脉瘤段标准化后的直径 P=(Pa+Pb)/2,分支血管在动脉瘤段的直径是 D1=(D1a+D1b)/2,D2=(D2a+D2b)/2;Pb 是沿载瘤动脉长轴 1.5 倍 Pa 远处的动脉直径。D1b、D2b 是沿分支血管长轴 1.5 倍远处的分支直径。三支血管的轴线组成三个角度,分别是载瘤动脉与分支的夹角,分支间的两个夹角
图 2. 动脉瘤瘤体内的各种参数:瘤体最大高度是瘤颈与瘤体最长轴相交的线段(Hmax)长度;垂直高度(H)为通过瘤体最长轴与瘤颈交点、并与瘤颈垂直的长轴线段(ND)的长度;动脉瘤高宽比为 H/ND;动脉瘤角度为瘤颈所在直线与瘤体最长轴之间的夹角(小于 180 度)。变化参数包括尺寸比和血流角:尺寸比是 Hmax/(P+D1+D2);血流角为瘤体最长轴与载瘤动脉长轴形成的夹角(小于 180 度)
研究者对两组患者的动脉瘤瘤体最大径、动脉瘤容积、瘤颈直径、高宽比、动脉瘤角度、实际和标准化后的载瘤动脉直径、实际和标准化后的分支动脉直径、尺寸比、血流角度以及血管分支之间夹角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仅有标准化后的高宽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破裂组具有更大的高宽比。
多因素分析表明,动脉瘤破裂更易发生在没有先前破裂史的患者中,并且破裂的动脉瘤拥有更大的血流角度,更大的分支间夹角以及更小的载瘤动脉-分支夹角,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研究者认为,诸多形态学因素与动脉瘤破裂相关联,理解这些形态学特点或许能使临床医生更精确地判断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