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颈动脉夹层致神经功能缺损1例

2014-07-29 10:32 来源:丁香园 作者:少年春衫薄
字体大小
- | +

38岁,女性,在一次车祸中头部受创、头皮撕裂,之后出现头痛(无颈痛)、左侧上下肢无力。创伤后(超过4.5小时后)查体,患者意识清醒、窦性心率,无颈动脉杂音,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7分(总分42分)。

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包括:左侧鼻唇沟稍变浅;左侧偏瘫,左上肢伸肌肌力(3/5)弱于屈肌肌力(4+/5),左下肢屈肌肌力(4~4+/5)弱于伸肌肌力(4+~5/5),左侧上下肢的远端肌力弱于近端肌力;左侧肢体深腱反射亢进;左侧病理征阳性;左侧偏盲;左侧偏身感觉减退(包括面部);未见眼睑下垂或眼外肌运动麻痹,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正常。

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多发性关节炎、脑卒中或心脏病病史,头颅CT未见急性脑实质或实质外损伤。考虑到患者持续性的左侧偏瘫,创伤后两天完善头颅磁共振检查(图A~E)和CT脑血管造影(图F)。

1.jpg
图(A)DWI示高亮信号的灯泡征,扩散敏感因子=1000 s/mm2;(B)表观弥散系数图像(ADC)示相应区域的暗信号;(C)FLAIR示右侧额顶区的新发梗塞灶;(D)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示梗塞灶内点状出血(暗色信号);(E)颅底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加脂肪抑制示,右颈内动脉近端血管壁的高亮信号;(F)颈动脉和椎动脉的颈段DSA示右侧颈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锥状狭窄(提示为动脉夹层)。

问答:

1. 图中所示为何种异常?

短答案

脑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图A)、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图像(ADC)(图B)、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图C)和磁敏感加权成像(图D)显示,右额顶叶急性缺血性梗塞伴点状出血(图C)。此外,右侧颈内动脉夹层伴假性动脉瘤(图D~F)。

长答案

脑部MRI DWI示右额、顶叶高亮信号,称为灯泡征(图A,白箭标);这些病灶在ADC上为暗区(图B),提示急性缺血性梗塞。DWI和ADC对发现急性梗塞较为敏感,可发现头颅CT早期不明显的梗塞灶。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出血较为敏感,可发现低信号的出血灶(图D,白箭标)。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也显示了梗塞灶(图C)。FLAIR加脂肪抑制显示了右侧颈内动脉血管壁上的高信号,称为半月征(图E,箭标),提示可能为壁内血肿。颈动脉和椎动脉颈段的CT血管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近颈段有一锥状狭窄,提示为动脉夹层(图F,黑箭标);临近处有一球状肿大(图F,黑箭头),提示为假性动脉瘤。

综上,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夹层、急性脑梗塞伴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轻度出血。右额顶叶缺血梗塞灶可能为动脉-动脉栓子(来自右颈动脉至右大脑中动脉)所致。

2.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原因为何?

短答案

创伤性右侧颈动脉夹层导致相应动脉分布区的急性缺血性梗死。

长答案

患者未见颅骨骨折、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以突发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起病;MRI示右侧额顶叶损伤,损伤呈楔形、弥散性;CT血管造影示存在颈动脉夹层;这些提示为缺血性梗塞而非创伤性脑震荡,该梗塞可由创伤性右侧颈内动脉夹层所致。创伤性右侧颈内动脉夹层可引起同侧大脑中动脉的缺血性梗塞,临床表现以面部与上肢的感觉运动障碍为主。

损伤动脉的同侧,出现部分Horner综合征(上睑下垂、瞳孔缩小但无出汗障碍),这是颈内动脉夹层的特征性表现;然而临床上仅有28~41%的患者可见此征。Horner综合征可由颈内动脉周围的眼交感神经丛受损而导致;有时可为颈动脉夹层的唯一临床表现。因此,急性Horner综合征是一种医学急症,需要及时的评估和治疗。除Horner综合征之外,更多的局灶性症状可包括头痛、面部或颈痛(近3/4的患者有报道)、IX~XII颅神经麻痹(约见于8%~16%的患者)和搏动性耳鸣(约见于16%~27%的患者)。

头痛且伴有Horner综合征可能被误诊为丛集性头痛。颅神经功能缺损(颈动脉夹层可引起神经滋养血管的损害)伴Horner综合征与内源性脑干病变需。

3. 你将如何处理该病例?

短答案

维持气道、呼吸和循环;预防低血压,评估吞咽功能,预防深静脉血栓,温和的物理治疗;肠道、膀胱和皮肤护理;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抗血栓治疗3~6个月。

长答案

创伤引起的颅外颈动脉夹层和缺血性脑卒中,首先考虑维持ABC(气道、呼吸和循环)。当出现大血管管腔狭窄时,需预防低血压、纠正脱水、监测内出血。急性期需评价适应症和禁忌症,如有必要可行溶栓治疗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重度创伤性脑震荡,求诊时间超过4.5小时,均为脑卒中溶栓治疗的禁忌症。

其它重要的评估项包括吞咽功能及相应的处理,必要时可辅助清理口腔分泌物。此外,由于下肢无力,需预防深静脉血栓;温和的物理治疗、睡软床垫、勤翻身防止压疮、肠道和膀胱的护理,这些都是基本。

除了神经影像学检查,脑卒中的检查还包括:青年患者应评价心源性栓子引起卒中的可能性;是否存在高凝状态;筛查镰形细胞贫血症、血管炎;对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如Marfan综合征或Ehlers-Danlos 综合征)进行诊断性评价。为预防再次卒中,根据临床和患者血管情况采用抗血栓(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3~6个月,该治疗已被IIa和B级证据支持。然而,最佳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3~6个月后再次血管造影有助于评价管腔情况,指导下一步治疗。接受抗血栓治疗且无并发症(如再次血栓性卒中、局部卡压症状、与颅外颈动脉夹层有关的假性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其临床预后佳,可保守治疗。

重复性血管造影还可评价假性动脉瘤的稳定或扩张情况。血管内修复技术,如放置支架,可治疗症状性夹层动脉瘤。

患者预后

最初,患者受到头部震荡性创伤,Glasgow昏迷量表为7/15分(最高睁眼反应2分,最高肢体运动反应3分,最高言语反应2分),患者头颅CT大致正常,考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可能。数小时后,其意识状态显著改善,但仍有明显的左侧偏瘫。

最新研究提示存在自发性颅外颈动脉夹层时,接受溶栓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其安全性和功能性预后与其它原因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不相上下。自发性颈动脉夹层指的是无诱因或仅有小创伤(如颈部整脊手法)所致的颈动脉夹层。治疗方案是对于无大创伤、存在自发性颈动脉夹层的卒中患者,若在治疗时间窗内可提供溶栓治疗。

然而,本病例遭受了较大的脑创伤,求诊时已错过治疗时间窗,这些都是卒中溶栓治疗的禁忌症。因此,未给予患者溶栓治疗。患者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或心梗、心血管疾病、房颤、镰刀细胞性贫血、高凝状态、血管炎等病史,也无遗传性结缔组织病。

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每日口服阿司匹林81mg。对于自发性颈动脉夹层(无大创伤),有些临床医师主张采用抗凝治疗,但这尚无随机临床试验证据。如无破裂、局部卡压,该患者的小动脉瘤可采用保守治疗。随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出院时左侧上肢可完成日常活动。建议患者3个月后,复查头颅CT或MRI脑血管造影,再次评估血管状态。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neuro20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