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帕金森病人不再颤抖 浙大四院完成浙中首例脑起搏器植入手术

2019-12-18 17:05 来源:浙大四院 作者:
字体大小
- | +

12 月 12 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外科成功为一名帕金森患者实施了浙中地区首例脑深部电刺激术 (DBS),顺利完成脑起搏器植入。该项高精尖手术的开展,标志着浙大四院对帕金森病治疗有了新的突破。

患者王先生,今年 48 岁,患帕金森病长达 11 年,多年来在浙大四院神经内科帕金森专家门诊就医,在赵国华主任医师的指导下,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开始药物治疗效果好,但两年前肢体运动迟缓症状加重,四肢震颤厉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药吃少了,我的脚会蜷缩起来,不能走路,药吃多了,上班的时候就会颤颤巍巍、手脚乱动,别人看到都不敢接近我。」王先生在一家企业做安保工作,患病的他仍想着把家庭的重担担当在自己的肩膀上。

不幸的是,经过诊断,王先生病情已经进展到中晚期。考虑到再继续严重下去,王大伯将失去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经过浙大四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专家联合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评定后,建议采用脑深部电刺激 (DBS) 技术为其治疗。

浙大四院神经内科主任赵国华介绍说,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常有肢体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运动失衡等症状。帕金森病在发病早期药物治疗效果理想,但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药物对病变的控制受到一定限制,病程 3-5 年后将出现药效下降和药物引起的副反应,到晚期患者可能会一直瘫痪在床,失去有质量的生活,而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则可以明显改善这类帕金森患者的症状。

从 2018 年,浙大四院神经内科开始进行帕金森病 DBS 治疗评估,并积极开展 DBS 术后患者程控随访。2019 年 7 月,浙大四院神经外科顺利完成第一例 DBS 更换电池手术,顺利为有 13 年帕金森病史的毛女士完成脑起搏器电池更换手术。

「DBS 就是脑起搏器,我们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将两个细微电极植入脑深部的核团,两个电极和胸部皮下的刺激仪连接在一起,通过刺激仪放电,刺激脑深部的特定核团,进而达到控制患者运动症状的目的,是帕金森病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浙大四院神经外科主任陈毅力介绍,这项技术不仅需要神经内科长期随访、观察,给予精准的治疗评估,还需要神经外科有能力、有条件开展这项高精尖的脑外科手术。因此,过去往往只在北京、上海、以及省会大城市开展。


神经外科徐丹医师师从孟凡刚教授,术前仔细为患者安装钛合金架


神经内科主任术中监测肢体反应

手术当天,浙大四院神经外科特邀国内 DBS 手术经验丰富的北京天坛医院孟凡刚教授来到现场提供技术保障,护航第一例 DBS 手术的开展。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仔细确定「细微电极」植入位置,手术正式开始——陈毅力主任团队划皮、钻孔,在孟凡刚教授的帮助下,仔细将两个电极先后植入患者颅内。期间进行电生理记录,确定电刺激工作正常、植入位置良好。

这时,奇迹发生了,局麻状态下,患者四肢震颤、僵直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内科主任赵国华走进患者身旁,进行肢体能力测试,通过肢体僵硬度反应,不断调试电极位置深度,获得最优手术效果。最后,将可充电电池植入患者胸壁内。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精诚配合下,5 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脑起搏器可以控制帕金森患者的强直、震颤及运动障碍等,达到患者少服用药物甚至不服药物,同时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有效保障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在病情变化时,通过调整刺激参数继续维持患者的正常状态,且不会损害大脑组织。」

术后,王先生转回神经外科病房,全家人满心欢喜。由于手术十分顺利,3 天后,王先生便可以出院。

等到术后 1 个月,脑水肿等症状完全消失后,王先生就可以回到神经内科帕金森门诊,在专家指导下启动脑深部刺激仪,实现手术效果。「手术台上感受到效果很好,现在非常期待启动开机的那天。」王先生充满感谢和期待。

据了解,脑深部刺激仪使用刺激而非破坏的方法,植入后没有副作用,且随着产品更新迭代,如今已实现体外充电,也就是说,术后患者可以终身使用。

浙大四院脑起搏器手术的成功开展,为浙中西区域内众多的帕金森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使其在家门口的省级医院就能得到高水平的治疗,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术后查房


编辑: 丁吕瑾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