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恶性高颅压的有效手段,当脑肿胀得到缓解后,需择期行颅骨修补术。而颅骨修补术后可出现诸多并发症,包括感染、脑积水、形成血肿、癫痫发作等。其中,感染(切口和颅内感染)一旦出现,较难处理。
过去较多研究表明,不同颅骨修补时机可影响修补后感染发生率,有研究发现晚期修补可减少感染发生率,也有学者认为早期修补更为安全,结论仍存在争议。
为此,来自英国埃塞克斯罗姆福女王医院神经外科 Boon Leong Quah 医师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表明在常规颅骨修补中,早期修补(去骨瓣减压术后 12 周内)和晚期修补(术后 12 周后)术后的感染率无明显差异,该研究发表在近期的 World Neurosurgery 杂志中。
该研究纳入了 2013 年 1 月到 2014 年 6 月在英国,新加坡,孟加拉国和马拉西亚的 5 家医院治疗脑外伤的 73 名患者,排除其中 3 名年龄小于 16 岁的患者(规避了颅骨生长等混杂因素),共计纳入 70 名脑外伤患者。
为不影响各医院的诊疗决策,研究者未透露本研究的早晚期分组情况。同样地,修补时机、植入物类型也由各医院的医生自主选择。最后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抗生素使用、主刀医生级别、植入物类型、去骨瓣减压的病因、手术时长,术后感染等。
其中,25 名患者分入早期修补组(去骨瓣减压术后 3~12 周,平均 8 周),45 名患者为晚期修补组(13~1080 周,平均 71 周)。患者年龄(16~74 岁,平均 40 岁),性别(男性 50 名,女性 20 名),修补后随访时间(16~33 个月,平均 23 个月)。颅骨修补材料:自体骨 31 例,钛网 28 例,骨水泥 6 例,聚醚醚酮 5 例。
51 例患者(早期组 12 例,晚期组 39 例)在诱导麻醉时给予单剂预防性抗生素,19 例患者(早期组 13 例,晚期组 6 例)接受 3 剂预防性抗生素(第 1 剂在麻醉诱导时使用,间隔 8 h 后再使用 2 剂)。28 例患者由高级职称医师主刀,剩下 42 例有主治医师主刀。
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的原因也有多种:68% 患者为脑外伤,13% 为脑出血,10% 为脑梗死,13% 为其他(包括脑肿瘤术后引起的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研究发现,早期修补组和晚期修补组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长、植入物类型,行去骨瓣手术的原因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然而,Quah 医师等发现,早期修补组使用 3 剂预防性抗生素的比例更高(早期组,52%;晚期组,13%),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且在早期组中,高级职称医师主刀的比例更高(早期组,68%;晚期组,24%),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最终,晚期组出现 3 例感染病例,早期组无感染,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过去认为,早期的颅骨修补可以更快地解剖分离组织,从而缩短手术时长,但本研究发现早期修补与晚期修补的手术时长无明显差别。
2. 对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早期修补不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早期修补与晚期修补对于感染风险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3. 高级职称医师主刀修补术和围术期 3 剂预防性抗生素可能与降低颅内感染率有关。
本研究相比既往研究更可靠在于:
1. 既往研究多为回顾性研究,且多为单中心研究,甚至都来自同一个外科医生所治疗的患者,而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2. 既往研究多观察修补术后出现的所有并发症,而本研究以其中一种并发症即感染作为结局进行研究。
3. 既往研究的患者资料收集在较长时间收集完成(9~13 年),而本研究患者资料于 1 年半的时间收集完成,不可控因素大大减少。
4. 既往研究随访时间较短(3~18 个月),而本研究随访时间平均为 23 个月,对结局的统计更为精准。
同时,Quah 医师等也承认本研究存在不足,包括患者数量较少,未具体分析主刀医生选择不同修补时机的原因等。另外,也希望有更好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来证实他们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