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相对颈内动脉狭窄比较少见,尚无最佳的治疗方案。手术经胸腔入路治疗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创伤较大,并且相关围手术期卒中事件及死亡率高达 16%;胸外大桥的方法尽管可以提高疗效,但并发症的发生仍不少见。
随着医疗设备,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提高,现在可以实现经股动脉治疗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的难点在于,该部位特殊的解剖结构很难使导引导管在狭窄处保持稳定。
鉴于此,近期日本近畿大学神经外科 Tsuji 教授等,在 Neurosurgery 杂志上,报道了一种新技术,使用球囊保护装置使导引导管保持稳定,安全有效的实现颈总动脉起始部支架的植入。
研究共有 4 名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共有 5 处狭窄;1 处位于右侧,其余位于左侧;2 处狭窄有临床症状,另外 3 处无临床症状。
手术步骤
所有患者术前两周使用双抗,支架植入在局麻下进行,术中使用肝素使术中活化凝血时间控制在 300s 左右。主要步骤如下:
先在右侧股动脉内置入 9F 的鞘;
然后将 6F 的内导管(当狭窄距主动脉弓较远时,使用 JB2 型 6F 导管;当狭窄紧邻主动脉弓时,使用 Simmons 型导管)和 9F 的导引导管同时放入鞘内;
将两根 300 cm 的导引导丝经 6F 导管,在路图的引导下跨过病变部位。其中一根导丝置入颈外动脉起始部,另外一根置入颈内动脉岩部;
导丝放置完成后,即可撤回 6F 导管;
接下来需扩张导丝球囊,进行 5 min 的阻断试验,如果患者可以耐受,就可以将 0.035 英寸的血管内成形球囊导管顺着预置好的导丝,进入狭窄部位,在远端双球囊保护下,进行预扩;
预扩完成后,将 9F 的导引导管沿着血管内成形球囊导管推进致狭窄部位;
再将 0.035 英寸的球囊扩张支架系统顺着导引导丝放置在狭窄部位,撤回 9F 的导引导管;
调整支架的位置并释放;
将吸引导管沿着颈外动脉起始部的导丝推进,使用真空吸管吸出血管内的残渣,收回导丝球囊。
用同样的方法在颈内动脉内操作;
最后,再次确认狭窄处扩张是否满意,有无血栓形成。
术后患者使用 3D-CTA 及颈动脉超声随访,评估支架植入部位的狭窄程度。
图 1 A,血管造影提示左侧颈总动脉严重狭窄,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B,左侧颈总动脉造影提示,6F 的 JB2 导管到达左侧颈总动脉起始部;C,侧位减影像提示,导引导丝和微导丝分别在左侧颈内动脉岩部和左侧颈外动脉;D,左侧颈总动脉造影显示,狭窄处扩张满意
图 2 A,左侧颈总动脉造影提示,6F 的 SY3 导管到达左侧颈总动脉起始部的狭窄处近端;B,左侧颈总动脉造影提示,导引导丝置入左侧颈内动脉和左侧颈外动脉;C,阻断试验阶段造影,左侧颈内动脉和左侧颈外动脉未见显影;D,左侧颈总动脉造影显示狭窄处扩张满意
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效果满意,无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的发生;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新出现的卒中及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只关注颈内动脉内血栓进入的预防,颈外动脉内血栓进入的预防同样重要,因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都有吻合,因此,进入颈外动脉的栓子,有可能会引起视网膜动脉堵塞或大脑梗死。
另外,双球囊保护装置对不能耐受缺血试验的患者比较危险,这类患者最好在颈内动脉内置入过滤保护装置,而使颈外动脉球囊保护装置作为锚定的选择。
尽管,使用该方法治疗的中无颈总动脉起始部串联样狭窄和颈动脉分叉部狭窄的患者,但作者认为,对串联样狭窄,该方法同样适用。但是需要注意两点:
首先是支架的释放顺序,必须是先释放靠近分叉处,再释放起始端;
另外,分叉处释放支架,尽管不会影响球囊保护装置的回收,但会使血管内残渣的吸出困难,因此,应将颈外动脉的球囊保护装置放置在甲状腺上动脉远端,使血管内残渣流入甲状腺上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