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硬膜下电极植入术并发症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最高可达 33%,常见并发症有颅内感染、硬膜下积液、脑脊液漏等,同时术后的制动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可能会发生的肺栓塞。
来自美国芝加哥 Rush 大学的 Steven 教授等在近期的 world Neurosurgery 上发表观点认为手术操作技术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并报道了自己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降低并发症的手术技巧的精要。
研究设计
该研究采用了前瞻性收集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使用了 Rush 大学癫痫外科数据库,从 1997 至 2010 年收集到了 127 例接受有创硬膜下电极植入 EEG 监测的病人,收集的并发症包括症状性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症状性脑水肿、神经功能缺陷、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或者死亡。
这些接受有创 EEG 监测的病人电极置入均由同一位外科医生完成。病人经多学科会诊后认定为难治性癫痫,建议规范癫痫外科评估。评估措施包括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脑深部电极监测、1.5 T 或 3.0 T MRI、PET、SPECT 以及 PETCT-MRI 联合评估。
手术技术与技巧
1. 最初做手术评估(置入电极)时期的围手术期及术后的相关处理,包括常规备皮、消毒、置入电极片、术后关颅以及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等,同时注意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血压管理。
2. 固定头部之后确定手术切口,常选用问号形皮肤切口(图 1A),根据置入电极范围选定切口大小,同时注意保护颞浅动脉。电极链接处应置于硬膜外,将电极应排列有序的放置并做好标识(图 1B),并且将深浅电极在穿出颅骨时做以区别,固定妥当以利于监测(图 1C),关颅之前需认真止血、严密缝合硬膜。
图 1 A:术前手问号形切口术标识;B:术中放置电极片时应注意有序排布,并做好标识;C:置入电极片,操作轻柔,为电极导线尽可能的少打皮下隧道并严密止血同时应防止监测过程中损坏电极导线
3. 将电极链接线置于硬膜外,同时应检查是否链接稳妥,有序固定好电极线后缝合硬膜(图 2A、B);在帽状腱膜下置入颅内压监测装置评估颅内压(ICP),同时留有外引流装置,防止脑水肿及脑脊液渗漏,保证整个监测过程中颅内压实时掌握。
图 2 A:置入硬膜下电极片,同图 1.B,经皮下隧道有序引出导线,将电极片缝于硬膜上;B:将电极导线环状缝合在头皮上,进一步减少颅内电极的移动以免影响后续脑电监测;C:帽状腱膜下放置引流预防脑脊液渗漏及脑水肿,同时放置 ICP 监测装置
研究结果
作者总共收集到了 127 例接受有创 EEG 监测的病例。男女比例是 76:51,患者平均年龄 30 岁(3~63 岁),随访时间平均 4.6 年(2~11 年)。该病例系列与 Arya 所做 Meta 分析中 2542 例病人手术并发症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其并发症显著低于历史数据。
Steven 教授认为自己的病例系列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 Meta 分析数据,原因有四点:
1. 对于感染的监测与抗菌素的使用时程大于 1 周;
2. 结扎颞浅动脉;
3. 尽量减少为电极导线所打皮下隧道的数量至 1 到 2 个;
4. 帽状腱膜下放置引流预防脑脊液渗漏。
此外,出血率及因出血而再次手术率也显著低于 Meta 分析数据,原因也有四点:
1. 术中放置硬膜下电极时用生理盐水灌洗,使用潘菲尔德 2 号器械进行轻柔的皮层操作;
2. 手工将电极缝合在覆盖的硬膜上,以减少后期监测中因电极移位而造成剪切运动;
3. 手工用 4 号线将电极导线环状缝合在头皮上以进一步减少颅内电极的移动;
4. 关颅过程中要严密止血。
在 Steven 教授的病例中颅内压增高以及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显著低于 Meta 分析数据,原因在于使用了帽状腱膜下引流术:
1. 其功能类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促进脑脊液的流出,缓解硬膜下电极的占位效应;
2. 帽状腱膜下引流为脑脊液提供了一条低阻力通道,有利于皮肤的强化缝合、降低感染风险。
既往 Meta 分析数据中显示脑脊液漏发生几率为 12.1%,这个数据相对保守,因为纳入的所有研究中并非都报道了该数据。为减少脑脊液漏发生,必须强化硬膜缝合。
主要观点
有创脑电监测手术的操作全过程中,注意手术技巧和术后护理可能会规避术后并发症。
Steven 教授指出,针对此种手术操作方式及总结,目前仅为单中心经验,虽然没有对照组,但仍支持术中放置外引流及 ICP 监测的重要意义,特别要强调的是术前准备要充分、术中操作要细致、术后止血缝合要严格,如此便可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