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风险预测因素有哪些?

2016-03-16 14: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幸福的味道
字体大小
- | +

根据最近发表于 The Lancet Neurology 杂志的一项研究报道,位于脑干部位以及表现为:颅内出血或新发局灶性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后期脑出血的风险最高;而高龄、女性以及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并不是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研究者英国爱丁堡 Salman 教授称,「MRI 广泛应用使得无症状性和症状性海绵状血管瘤(CCM)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对无神经系统症状的健康人进行头颅 MRI 检查,CCM 的发生率约为 1/625;而就诊的患者中大约一半是无症状的,1/4 表现为癫痫,1/4 表现为出血或卒中」。

CCM 会导致症状性脑出血,但何时进行治疗切除 CCM 在临床上还不明确,哪些患者出血风险最高也不甚清楚。为此,Salman 教授等进行了一项系统综述和 meta 分析,旨在通过 5 年的随访研究明确 CCM 患者发生颅内出血(ICH)的风险预测因素。

该项 meta 分析纳入了 6 项队列研究,共 1620 例患者。在平均 5 年的随访时间中,204 例患者发生了脑出血。与其他临床表现患者相比,首发症状为出血或局灶性神经系统缺损(FND)的患者在 5 年内出现脑出血的风险更高;位于脑干部位的 CCM 与其他部位相比脑出血风险更高。年龄、性别和多发 CCM 不是发生脑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

718 例非脑干 CCM 且不伴有出血或 FND 症状的患者中,5 年随访期间 ICH 风险为 3.8%;80 例脑干 CCM 且不伴有出血或 FND 症状的患者中,这一风险为 8%;327 例非脑干 CCM 但伴有出血或 FND 患者中,风险为 18.4%;495 例脑干 CCM 且伴有出血或 FND 患者中,风险最高为 30.8%。

研究者写道,这些风险数据可有助于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但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这一预后模型,并探索是否有其他因素与 ICH 的发生独立相关。

在同期述评中,来自荷兰的学者 Algra 和 Rinkel 教授写道,经过研究者慎重挑选的预测因素增加了这一预测模型在临床中的实用性。他们指出下一步的挑战是需要制定一个治疗决策模型,以比较治疗或不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李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