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侧支循环高峰论坛:刘丽萍教授专访

2015-12-03 01: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近年,国内外对脑侧支循环的研究方兴未艾,并日益受到重视。为深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现状,丁香园通讯员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刘丽萍教授进行了专访。

丁香园: 刘教授,您好!现阶段的很多研究都已经证实了脑侧支循环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一条非常有前景的干预和治疗途径。基于现有的研究结果,目前需不需要考虑对缺血性卒中的高危病人进行更加积极的干预,来改善患者的侧支代偿能力?同时,国内外是不是已经有了这样的手段呢?

刘丽萍教授: 好的。其实对于缺血性卒中的干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各个前期研究的结果和各家指南的推荐内容也不太一样。证据强度比较强的或者比较肯定的包括急性卒中的血管再生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等等,这些前期研究都比较多。对于侧支循环的干预现在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热点,因为大家都关注到侧支循环的开放和有效侧支代偿的建立直接和预后相关。

目前,对于如何改善和提高侧支循环的状态已经有一些来自国际的和国内的前期研究,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有一些药物可能对改善侧支循环有一定的帮助,包括我们国内上个月刚刚出台的急性期脑卒中的国家指南中也提到了像尤瑞克林,或者丁苯酞这样的药物对改善侧支循环或者对急性卒中的治疗和预后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这些研究都是来自非常有限的临床前的研究设计,以及小样本的研究例数,所以,证据的强度并不是那么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进一步对侧支循环进行研究,包括对它的评估和药物干预方面进一步探索的原因。

丁香园: 那么如何判断患者卒中发生以后是否建立了有效的侧支循环?同时因为侧支循环的三级侧支建立的时间的不同,各级侧支循环评估时机及评估方法应该如何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刘丽萍教授: 对,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从一个临床大夫的角度上来看,对侧支循环的评估有很多办法可以采用,包括无创的和有创的方法。目前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当中,常规应用的是 TCD、CTA 或者是 MRA。也有一部分研究直接应用,目前认为是金标准的 DSA。但是,现在也同时发现不同研究方法或者是评价方法,事实上各有利弊,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所以现在在学术上和理念上也有一些更新,我们需要努力从血管解剖学的评价过渡到血流动力学和血流的评价上来,这也是我们今天这次侧支循环高峰论坛要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

想了解更多缺血性卒中精彩内容?请点击此处>> 查看。

编辑: 叶欣欣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