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之谈:微创手术清除脑内出血

2015-09-21 16:39 来源:丁香园 作者:侯坤
字体大小
- | +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大量脑出血的经典治疗手段是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然而传统开颅手术至少具有如下缺点:1. 脑皮质和神经纤维损伤大;2. 生理应激反应重;3. 术后并发症多;4. 需二期颅骨缺损修补。

内通道系统是近年来兴起,用于辅助皮质下病损切除的微创技术。其最大好处是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小。来自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大学的 Ding 等将此技术成功应用于一基底节区大量出血的患者,其文发表在近期的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上。

病史

一位 77 岁男性因左侧偏瘫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头部 CT 可见右侧壳核出血破入脑室(量约 168.3 毫升)(图 1A)。经过术前评估,决定在内通道系统辅助下行血肿清除。

手术细节

术前行薄层 CT 扫描用于无框架立体定向系统的术前评估和术中导航。手术轨道为经血肿长轴。结合此病人血肿部位,在额下皮质侧方进入最优。

Mayfield 颅骨夹系统三点固定头颅,头颈部后仰左偏。切口选在右眉上缘,内自眶上切迹上方外至额颧缝。单极电凝分离枕额肌额腹及帽状腱膜。暴露自眶上切迹到额颧缝的眶缘。微型改良眶颧开颅法在额颧缝切开颅骨,用骨凿断开眶顶以游离骨瓣(图 1B)。

十字切开硬脑膜,开口大小以恰好通过内通道系统为准。我们应用 BraninPath 内通道系统,其由外鞘和内芯组成。外鞘内径为 13.5 mm,长度有 50、60 和 75 mm 等型号。外鞘臂固定于 Greenberg 牵开器并导入血肿腔。

神经导航下,将 75 mm 外鞘内通道系统导入血肿,达血肿长轴 2/3 处。拔出内芯并导入显微镜,以标准双手显微外科技术清除血肿。在血肿中心部位清除大部分血肿,周边血肿将自然塌陷并进入视野。血肿腔周边探查并彻底止血后撤出外鞘,此过程中又可清除部分残余血肿。

术后 CT 显示血肿大部分清除,占位效应解除,中线恢复(图 1C)。

图片1.jpg
图 1. A:术前轴位 CT 显示右侧壳核区域大量出血且破入脑室,量约 9.0×5.5×6.8 cm(168.3 ml),中线移位 6.5 mm。血肿在内通道系统辅助下经右侧微型改良眶颧开颅清除;B:术后颅骨三维重建显示微型改良眶颧开颅;C:轴位片显示占位效应和中线移位显著改善,残余血肿量约 21.1 ml(减少约 87%)。

内通道系统的局限性

1. 较硬的血凝块清除困难,需借助无创血肿清除器械辅助;

2. 术腔深部大量出血止血困难;

3. 因巨大量血肿常无明显长轴,故很难满意清除;

4. 内通道系统成功定位血肿十分依赖于立体定向导航系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经验总结

血肿形态学特征是应用内通道系统清除脑出血的主要考量因素。有明显长轴的血肿,如圆柱状皮层下和楔形皮层血肿是其较好适应证。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程培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